招生考试网
学历类| 阳光高考 研 究 生 自学考试 成人高考 专 升 本 中考会考 外语类| 四 六 级 职称英语 商务英语 公共英语 日语能力
资格类| 公 务 员 报 关 员 银行从业 司法考试 导 游 证 教师资格 财会类| 会 计 证 经 济 师 会计职称 注册会计 税 务 师
工程类| 一级建造 二级建造 造 价 师 造 价 员 咨 询 师 监 理 师 医学类| 卫生资格 执业医师 执业药师 执业护士 国际护士
计算机| 等级考试 软件水平 应用能力 其它类| 书画等级 美国高考 驾 驶 员 书法等级 少儿英语 报 检 员 单 证 员 出国留学
 招生考试网 - 自学考试 - 自考大纲 - 正文
福建省社会工作与管理专业社会心理学0266课程自学考试大纲
来源:福建自考网 2008-3-23 13:14:00 【字体:小 大】

福建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社会工作与管理专业
《社会心理学(一)》(0266)课程自学考试大纲

I、课程性质与设置目的
《社会心理学(一)》是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社会工作与管理》专业的必考课程,是为了培养和检验自学应考者的社会心理学知识和运用社会心理学理论、知识和方法进行社会工作与管理的能力而设置的一门重要的应用专业课程。
社会心理学是有关人类社会行为研究的一门现代社会学科。它既有极其深厚的理论渊源又有十分广泛的应用价值。它力求对人的形形色色的社会或文化行为的发生、发展、变化及其规律做出解释。学习并在实际社会工作与管理中运用社会心理学的知识、理论和方法,有利于提高社会工作与管理者的理论意识、工作方法和管理水平,并且结合社会工作与管理、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更好地进行工作,有利于社会的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
设置本课程的基本要求是:系统掌握社会心理学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概念,系统了解社会心理学的基本方法。对在社会工作与管理的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可以有针对性地进行分析、处理、归纳 、综合,培养运用所学理论和知识分析和解决社会工作实际问题的能力。为做好社会工作与管理、社区建设与服务获取必要的知识本领,并为以后进一步深造奠定良好的基础。
本课程的重点是,社会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社会化;社会动机和社会态度;社会沟通;社会群体及其行为;社会角色;文化与人格。
本课程是一门应用性较强的社会学课程。学习本课程,应具备社会学基本理论和知识,并能够以社会学基本理论和知识为指导,加深对社会心理学内容的理解。在社会工作与管理的各门课程中,《社区服务》、《社会传播学》、《公共关系学》、《社会问题》等课程与《社会心理学》课程联系比较密切。
   II、课程内容与考核目标

第一章 社会心理和社会心理学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这一章的学习,自学考试应试者应在了解国内外不同学者对社会心理学研究对象进行理论探讨的基础上,掌握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掌握社会行为的定义和特征,明白影响和制约社会行为的因素,并能够深入认知社会心理学的学科性质。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 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一)国外关于社会心理学研究对象的探讨
1、早期社会学者对社会心理学研究对象的界定
2、中后期心理学者对社会心理学研究对象的界定
3、社会相互作用理论对社会心理学研究对象的界定
4、行为科学对社会心理学研究对象的界定
(二)国内关于社会心理学研究对象的探讨
①、吴江霖的观点 ②、沙莲香的观点
(三)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人的社会行为、个性心理发生、发展、及其变化规律的学科。
第二节 社会行为特征及其制约因素
(一)社会行为的涵义与特征
(二)社会行为的制约因素
            第三节 社会心理学的学科性质
(一)社会心理学是一门新兴的边缘独立学科
(二)社会心理学是理论性极强的应用学科
三、考核知识点
1、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2、社会行为特征及其制约因素
3、社会心理学的学科性质
四、考核要求
(一)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1.识记:(1)吴江霖的观点;(2)沙莲香的观点;(3)王康的观点;
(4)社会心理学应有的研究对象。
2.领会:(1)“社会心理”的不同解释;(2)产生众多社会心理学研究对象说法的原因;(3)国外社会心理研究学者有关社会心理学研究对象的四类观点。
3.应用:比较社会相互作用论与行为科学的不同解释。
(二)社会行为特征及其制约因素
1.识记:(1)社会行为的涵义;(2)社会行为的性质。
2.领会:(1)社会行为;(2)社会行为特征;(3)人格及其完整认识;(4)社会;(5)社会范畴及其本质;(6)文化;(7)广义文化的涵义。
3.应用:影响人类行为的因素。
(三)社会心理学的学科性质
1.识记:社会心理学学科性质的客观而全面的认识。
2.领会:社会心理学学科性质的几个方面。
3.应用:社会心理学的理论性和应用性。

第二章 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自学考试应试者应对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方法有个全面的理解与掌握,既要掌握社会心理学研究的方法论,也要掌握具体的研究方法,还必须清楚不同的研究方法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同时应试者还应牢牢掌握社会心理学学习与研究过程中经常使用的专业术语,这些专业术语是后续学习的必要基础。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 社会心理学研究方法论
(一)方法论的重要性
(二)社会心理学研究的方法论
(三)专业研究的常用术语
              第二节 观察法与实验法
(一)观察法
(二)实验法
              第三节 调查研究方法
(一)典型调查
(二)个案调查
(三)抽样调查
(四)调查研究法的特点
              第四节 跨文化研究法
(一)跨文化研究法
(二)常用的跨文化研究方法
1、现场调查
2、生活史的分析
3、心理测量
4、绘图分析法
5、民俗、艺术和神话传说的分析
(三)文献档案法
(四)若干存在的问题
1、伦理问题
2、倾向性问题
3、价值中立问题
三、考核知识点
1、社会心理学研究方法论
2、观察法与实验法
3、调查研究方法
4、跨文化研究法
四、考核要求
(一)社会心理学研究方法论
1.识记:(1)科学研究的基本步骤;(2)社会心理学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自己一般的方法论;(3)社会心理学的专门方法论;(4)科学研究的五种主要专业术语;(5)陈述的三种方式;(6)理论的三种形态。
2.领会:(1)现代社会心理学;(2)社会心理学研究方法的三个层次。
3.应用:“科学研究”在现代科学逻辑和方法中的特殊意义。
(二)观察法与实验法
1.识记:(1)观察与实验是两种最为基本的研究方法;(2)观察的种类;(3)实验法的种类。
2.领会:(1)观察法的定义;(2)参与观察;(3)非参与观察;(4)实验法的定义;(5)实验室实验;(6)模拟实验;(7)现场实验。
3.应用:实验法的积极作用与存在的弊端。
(三)调查研究法
1.识记:(1)调查研究法;(2)调查研究法的几种类型。
2.领会:(1)典型调查;(2)在典型的选择中应遵循的规律;(3)典型的优点;(4)个案调查;(5)个案调查的优点及缺陷;(6)抽样调查;(7)在社会学和社会心理学中采用抽样调查技术的原因;(8)影响样本代表性的因素。
3.应用:调查研究法的特点。
(四)跨文化研究法
1.识记:常用的跨文化研究方法。
2.领会:(1)社会心理学应用跨文化比较研究的意义;(2)现场调查;(3)心理测量的具体方法;(3)文献档案法;(4)个人隐私的侵犯问题;(5)被试的痛苦问题;(6)实验研究中的倾向性问题;(7)韦伯“价值中立”的基本含义。
3.应用:实验研究中的三个主要伦理问题及其解决方法。

第三章 社会心理学的历史与现状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自学考试应试者应了解社会心理学孕育时期最具有社会心理学特征的研究的理论线索,理解社会心理学形成时期社会心理学与相关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和相互借鉴,掌握社会心理学形成的标志,认识社会心理学的来源,熟悉社会心理学确立时期主要的社会心理学家,明白国内外社会心理学的现状。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  社会心理学的孕育时期
(一)社会心理学的孕育时期
 第二节  社会心理学的形成时期
(一)社会学与心理学的相互渗透
(二)社会心理学的形成标志
(三)社会心理学的直接来源
          第三节 社会心理学的确立时期
(一)奥尔波特的实验社会心理学
(二)米德的社会学取向的社会心理学
(三)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及战后的社会心理学
          第四节 社会心理学的现状
(一)现代美国社会心理学的危机
(二)美国以外的社会心理学现状
(三)我国社会心理学发展现状
三、考核知识点
1、社会心理学的孕育时期
2、社会心理学的形成时期
3、社会心理学的确立时期
4、社会心理学的现状
四、考核要求
(一)社会心理学的孕育时期
1.识记:(1)历代哲人关于“人性”讨论的两条理论线索;(2)柏拉图理想主义观点的继承者;(3)亚里士多德观点的继承者。
2.领会:E.P.霍兰德的“三阶段理论”。
(二)社会心理学的形成时期
1.识记:(1)社会心理学形成的标志;(2)社会心理学的直接来源 ;(3)精神分析学派的代表人物;(4)行为主义学派的创始人。
2.领会:(1)德国的民族心理学;(2)法国的群众心理学;(3)英国的本能心理学。
3.应用:社会心理学的三大直接来源。
(三)社会心理学的确立时期
1. 识记:奥尔波特的《社会心理学》。
2.领会:米德的社会学取向的社会心理学。
3.应用:战后的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发展。
(四)社会心理学的现状
1. 识记:(1)现代美国社会心理学的危机问题;(2)中国社会心理学重建。
2. 领会:(1)西欧、日本社会心理学状况;(2)20世纪港台、大陆的社会心理学状况。
3. 应用:中国社会心理学重建与发展情况。

第四章 社会化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社会化是培养合格的社会成员的一个重要途径,也是个人学会适应社会的一个重要过程。通过本章的学习,应该掌握社会化的定义和社会化的特点,明白社会化的途径和完成社会化所必须具备的生物学因素和环境因素,同时应该了解社会化的内容与类型,掌握其中重要的社会化类型和内容。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 社会化概述
(一)社会化定义
(二)社会化的特点
1、终身性
2、自主能动性
3、个人的社会化与个性化是辨证的统一过程
(三)社会化的途径
1、社会教化
2、个体内化
             第二节 生物学因素
(一)本能与环境
(二)社会生物学的解释
(三)婴儿的生物需求与情感需求
              第三节 社会文化因素
(一)文化
(二)家庭
(三)学校
(四)同辈群体
(五)大众传播媒介
             第四节 人格、自我与社会化
(一)人格与社会行为
(二)自我
1、自我观念
2、自我意象
3、自我意识
4、自我评价
5、自我表现
(三)心理学家对自我的认识
              第五节 社会化的内容
(一)政治社会化
(二)道德社会化
(三)性别角色社会化
              第六节 社会化的历程
(一)社会化是人的终身课题
(二)生命不同时期的社会化
(三)继续社会化与再社会化
(四)反社会化与反向社会化
三、考核知识点
1、社会化概述
2、生物学因素
3、社会文化因素
4、人格、自我与社会化
5、社会化的内容
6、社会化的历程
四、考核要求
(一)社会化概述
1.识记:(1)社会化的定义;(2)社会教化和个体内化;(3)社会教化的内容。
2.领会:(1)不同的学科根据自身的性质和任务,从不同的角度研究人的社会化;(2)社会心理学家关于实现个体内化的社会心理机制。
(二)生物学因素
1.识记:(1)社会心理学中的本能论观点;(2)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
2.领会:社会生物学和习性学有关相互统一和连续的基础;(2)婴儿的生物需求与情感需求。
(三)文化因素
1.识记
(1)社会化的文化因素
2.领会:(1)文化的定义; (2)家庭及其重要性;(3)学校及其重要性;(4)同辈群体及其重要性;(5)大众传播;(6)大众传媒的积极和消极作用。
3.应用:社会文化因素对人社会化的影响。
(四)人格、自我与社会化
1.识记:(1)人格的原义;(2)乔治•米德的符号互动理论;(3)乔治•米德有关自我发展的三个阶段。
2.领会:(1)G.奥尔波特有关人格的定义;(2)陈仲庚有关人格的定义;(3)社会文化层次;(4)个体生活情境;(5)自我表现。
3、应用:有关人格与自我发展的几种理论。
(五)社会化的内容
1.识记:(1)政治社会化;(2)道德社会化;(3)性别社会化。
2.领会:(1)L.科尔伯格关于道德发展的三大水平七大阶段理论;
(2)真实描述性别角色的发展必须综合考虑的两大因素:社会学习和认知发展。
3.应用:(1)性角色;(2)性别角色。
(六)反社会化与反向社会化
1.识记:E.埃里克森关于人的社会心理发展八个阶段的理论。
2.领会:(1)社会化是人的终身课题的原因;(2)继续社会化;(3)再社会化(4)反社会化与反向社会化
3.应用:不同性质和形式的再社会化。

第五章  社会认知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应掌握社会认知的概念及其特征,并在此基础上,懂得社会认知的对象包括哪些类型,并能了解影响人们进行准确社会认知的因素包括哪几个方面以及人们在认知过程中可能产生的偏差主要表现在哪几个方面,同时,对于不同的社会心理学家所提出的有关于社会认知的理论必须要能熟练地掌握与运用。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  社会认知及其特征
(一)社会认知的定义
     社会认知是个体在与他人的交往过程中,对他人的心理状态、行为动机和意向做出推测与判断的一种心理活动。
(二)社会认知的特征
 1、认知的选择性
 2、认知反应的显著性
3、认知行为的自我控制性
 4、认知的完形特性
         第二节 社会认知的基本对象
(一)对他人外表特征的认知
 1、仪表的认知 
 2、表情的认知 
(二)对他人性格的认知
(三)对人际关系的认知
          第三节 影响社会认知的因素
(一)认知者自身的因素
1、原有经验
2、价值观念
3、情感状态
4、认知偏差
(二)认知对象因素
1、魅力
2、知名度 
3、自我表演
                第四节  社会认知的归因理论
(一)归因与归因理论
(二)海德的素朴心理学
(三)琼斯和戴维斯的对应推论说
(四)凯利的三维说
(五)归因错误和偏差
1、过高估计内在因素
2、行为者和观察者的归因分歧
3、忽视一致性信息 
4、自我防御性归因
三、考核知识点
1、社会认知及其特征
2、社会认知的基本对象
3、影响社会认知的因素
4、社会认知的归因理论
四、考核要求
(一)社会认知及其特征
1.识记:社会认知。
2.领会:社会认知的特征。
(二)社会认知的基本对象
1.识记:(1)仪表的认知;(2)表情的认知。
2.领会:(1)对他人性格的认知;(2)对人际关系的认知。
(三)影响社会认知的因素
1.识记:(1)原有经验;(2)情感状态;(3)价值观念;(4)认知
偏差。
2.领会:(1)晕轮效应;(2)首因效应 ;(3)近因效应。
3.应用:认知偏差的表现。
(四)社会认知的归因理论
1.识记:(1)归因; (2)归因理论。
2.领会:(1)海德的素朴心理学; (2)琼斯和戴维斯的对应推论
说。
3.应用:(1)三维归因理论;(2)归因错误与偏差。

第六章  社会动机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应能熟练掌握动机的概念、侵犯动机的概念、利他动机和利他行为的概念,了解有关于动机产生原因的先天后天之辩的相关理论,理解挫折—侵犯理论的理论观点、亲和行为以及中国文化中有关于“报恩”的文化传统。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 社会动机理论
(一)内驱力、需要与动机
(二)本能论
(三)非本能论解释
1、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2、强化理论
3、归因理论
             第二节 侵犯动机
(一)侵犯概念的确定
(二)侵犯:先天与后天之辩
(三)侵犯的消除及其控制
              第三节 亲和与利他动机
(一)恐惧与亲合
(二)利他主义和亲社会行为
(三)施助与报恩
三、考核知识点
(一)社会动机理论
(二)侵犯动机
(三)亲和与利他动机
四、考核要求
(一)社会动机理论
1.识记:(1)内驱力;(2)动机。
2.领会:(1)生理内驱力;(2)需要产生的前提;(3)麦独孤的本能论;(4)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5)强化理论。
3.应用:试述强化理论与班杜拉的自我强化论。
(二)侵犯动机
1.识记:(1)侵犯概念;(2)侵犯的特征;(3)挫折-侵犯理论。
2.领会:(1)班杜拉对侵犯界定的优点;(2)先天论与后天论者对于侵犯产生的观点。
3.应用:(1)有关侵犯动机的几种理论;(2)有关消除侵犯行为的   
几种观点。
(三)亲和与利他动机
1.识记:(1)利他主义;(2)亲社会行为;(3)“报”的特征。
2.领会:(1)亲合动机;(2)亲合和依赖的联系与区别;(3)“旁观者效果”产生的原因;(4)中国人助人行为的特征。
3.应用:(1)人与动物的利他行为;(2)中国人助人行为的特点和西方人的区别。

第七章 社会态度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应掌握社会态度的定义、社会态度所包含的内容、社会态度的特征、社会态度的构成要素,了解社会态度和价值、信念的区别与联系,态度的形成与改变以及态度形成和改变的主客观条件,熟悉态度测量的方法。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 社会态度概述
(一)态度的定义及其基本特征
1、态度的定义
   态度是指个体自身对社会存在所持有的一种具有一定结构和比较稳定的内在心理状态。
2、态度的基本特征
(1)态度的社会性
(2)态度的主观经验性
(3)态度的持久性
(二)态度的构成要素
1、认知成分
2、情感成分
3、行为倾向成分
(三)态度、价值与信念
            第二节 社会态度的测评
(一)量表法
1、总加量表法
2、语义差异量表
(二)问卷法
(三)投射法
(四)行为观察法
(五)生理反应法
               第三节 社会态度的形成与改变
(一)社会态度的形成
1、服从
2、同化
3、内化
(二)社会态度的转变
1、说服宣传
2、积极参加活动
3、团体规定
(三)社会态度转变与逆反心理
(四)社会态度转变的主客观条件
1、客观条件
2、主观条件
(1)自尊心
(2)权威主义倾向
(3)智力
(4)需要
三、考核知识点
1、社会态度概述
2、社会态度的测评
3、社会态度的形成与改变
四、考核要求
(一)、社会态度概述
1.识记:(1)态度的定义及其内容;(2)社会态度的基本特征;(3)
态度的构成要素。
2.领会:态度、价值与信念的联系与区别 。
(二)、社会态度的测评
1.识记:(1)总加量表法;(2)语义差异量表。
2.领会:(1)问卷法;(2)投射法;(3)行为观察法;(4)生理反
应法。
3.应用:比较总加量表法与语义差异量表法。
(三)、社会态度的形成与改变
1.识记:(1)服从;(2)内化;(3)同化;(4)逆反心理。
2.领会:(1)社会态度转变的方法;(2)产生逆反心理的主观因素。
3.应用:社会态度转变的主客观条件。

                  第八章 社会沟通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学习者应掌握社会沟通的概念及其特征,正式沟通网络和非正式沟通网络的四种网络结构形式及其特点,了解语言在社会沟通中的作用与地位,明白语言产生、发展的各个阶段,认识在社会沟通过程中,其他沟通方式的特点、作用与发挥作用的方式。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 人类交流的工具:社会沟通
(一)社会沟通概念及其特点
1、社会沟通的概念
社会沟通是指社会交往中个人与个人之间的人际交往活动和经过组织的人群群体成员之间的交往活动。
2、社会沟通的基本特点
(1)、社会沟通的双方均为主体
(2)、社会沟通能够调整沟通双方的关系
(3)、社会沟通需要沟通双方具备统一的或者大致相同的符号系统
(4)在社会沟通过程中,完全特殊的沟通障碍有可能产生于社会沟
通所处的社会环境因素、沟通者心理因素或者是文化因素
(二)沟通网络与特点
1、社会沟通的网络
2、社会沟通网络的类型
(1)正式社会沟通网络 
(2)非正式沟通网络
(三)沟通与社会交流
            第二节 语言沟通
(一)人类语言的起源
人们对人类语言的研究在理论上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的嬗变:
1、神人之争阶段
2、心理学阶段
3、社会学阶段
4、古人类学阶段
(二)人类语言的获得机制
(三)语言的沟通功能
(四)语言、思维和文化
(五)暗语
暗语主要有以下功能:
1、自卫功能
2、保密功能
3、组织功能
4、感情强化功能
第三节 非语言沟通
(一)身势学和动态姿势
(二)近体学与静态姿势
(三)辅助语言和类语言
三、考核知识点
1、人类交流的工具:社会沟通
2、语言沟通
3、非语言沟通
四、考核要求
(一)、人类交流的工具:社会沟通
1.识记:(1)正式沟通网络的四种类型;(2)非正式沟通网络的四种网络结构形式;(3)人类沟通的本质;(4)人际沟通的媒介;(5)沟通的涵义。
2.领会:(1)沟通的基本特点;(2)沟通网络的定义;(3)非正式沟通网络与正式沟通网络的区别。
3.应用:社会沟通从不同角度和标准划分的类型。
(二)、语言沟通
1.识记:(1)语言起源的四个阶段;(2)语言的两个基本功能。
2.领会:(1)语言的定义;(2)强化理论的语言习得说;(3)“转换一生成”学说;(4)语言、思维与文化之间的关系;(5)暗语的定义。
3.应用:暗语的功能。
(三)、非语言沟通
1.识记:(1)对人际交往的距离有影响的文化习惯因素;(2)导致目光接触社会意义改变的因素
2.领会:(1)伯德惠斯戴尔的“身势学”的理论要点;(2)辅助语言及类语言的含义;(3)身势学的种类;(4)手势在社会互动中的作用。
3.应用:目光接触的主要用途。

第九章 社会群体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学习者应掌握社会群体,群体的形成原因,社会群体的特征,社会群体的分类,横向结构,纵向结构,群体的规模,群体成员的相互关系,社会测量学,社群图,人情、人伦、人缘,社会互动,日常生活方法论,现代交换理论,合作,竞争,冲突,调适,冲突的五种方式,冲突调适的五种方式,了解首属群体和次属群体,志愿群体和非志愿群体,内群体和外群体,隶属群体和参照群体,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群体规范,群体规范的基本作用,群体压力,人际关系的基本特点,莫里诺的社会成员关系测量,人际关系的形成规律,缘的社会功能,合作的条件,直接合作,无分工合作,结构性合作,积极的竞争方法,消极的竞争方法,冲突与竞争的区别,马克思恩格斯的冲突观,达伦多夫的冲突观。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 社会群体概述
(一)社会群体的含义
(二)社会群体的形成因素
(三)社会群体特征
 1、社会群体成员之间的相互依赖
 2、社会群体成员具有相同的对群体的归属感
 3、社会群体有自己群体的目标和约束群体成员的规则
(四)社会群体的分类
1、内群体与外群体
2、志愿群体与非志愿群体
3、参照群体与隶属群体
4、首属群体和次属群体
5、正式群体与非正式群体
   第二节 社会群体结构及其他
(一)社会群体的结构
(二)群体的规模
(三)群体规范及其作用
群体规范是指群体所确定的行为标准,群体规范的基本作用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
1、维系群体的作用
2、认知的标准化作用
3、行为的定向作用
4、惰性作用
(四)群体压力
   群体压力是指群体大多数成员的意见会产生一种无形的力量,这种力量使群体内的每一个成员自觉或不自觉地保持着与大多数人的一致性,这个力量就是群体压力。
(五)从众行为
从众行为是指个人受群体压力的影响,在知觉、判断、信仰及行为上表现出与群体大多数成员相一致的现象,社会心理学称之为从众行为。
         第三节 群体内部的人际关系
(一)社会成员关系测量
(二)群体内部人际关系的形成规律
 1、邻近律
 2、对等律
3、一致律
4、互补律
5、个人特征的影响
(三)中国人的人际关系
          第四节 社会互动的理论分析
(一)社会互动的基本含义
(二)互动中的理解
(三)作为交换的社会互动
              第五节 对称性社会互动
(一)合作与竞争
1、合作
合作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或群体为达到共同目的,自觉或不自觉地在行为上相互配合的一种互动方式。
竞争是指人与人、群体与群体对于一个共同目标的争夺
(二)冲突与调适
     冲突是人与人或群体与群体之间为了某种目标或价值观念而相互争斗、破坏甚至消灭对方的方式或过程。
     调适是以不同方式调节或缓和人与人、群体与群体之间的冲突的一种互动方式。
            第六节 非对称性社会互动
(一)暗示
    暗示是在无对抗条件下,人们对接受到的某种消息迅速无批判地加以接受,并依此而做出行为反应的过程。
(二)模仿
   模仿是有意或无意地对某种刺激做出类似反应的行为方式。
(三)感染
  感染是指通过某种方式引起他人相同的情绪和行动。
三、考核知识点
1、社会群体概述
2、社会群体结构及其他
3、群体内部的人际关系
4、社会互动的理论分析
5、对称性社会互动
6、非对称性社会互动
四、考核要求
(一)、社会群体概述
1.识记:(1)社会群体;(2)社会群体的形成原因;(3)社会群体的基本特征;(4)社会群体的分类。
2.领会:(1)首属群体与次属群体;(2)志愿群体与非志愿群体;
(3)内群体与外群体;(4)隶属群体与参照群体;(5)正式群体与非正式群体。
3.应用:社会群体的特征。
(二)、社会群体结构及其他
1.识记:(1)横向结构;(2)纵向结构;(3)群体的规模。
2.领会:(1)群体存在的条件;(2)群体规范;(3)群体规范的基本作用;(4)群体压力。
3.应用:从众行为。
(三)、群体内部的人际关系
1.识记:(1)群体成员的相互关系;(2)社会测量学;(3)社群图;
(4)人情;(5)人伦;(6)人缘。
2.领会:(1)人际关系的基本特点;(2)莫里诺的社会成员关系测量方法;(3)人际关系的形成规律;(4)缘的社会作用
3.应用:(1)中国人际关系的基本模式
(四)、社会互动的理论分析
1.识记:(1)社会互动;(2)米德遵循的基本信条;(3)日常生活方法论。
2.领会:(1)社会互动的基本含义;(2)日常生活基本原则。
3.应用:社会交换理论。
(五)、对称性社会互动
1.识记:(1)合作;(2)竞争;(3)冲突;(4)调适;(5)冲突的五种方式;(6)调适的五种方法。
2.领会:(1)合作的条件;(2)直接合作;(3)无分工合作;(4)
结构性合作;(5)积极的竞争方法;(6)消极的竞争方法;(7)冲突
与竞争的区别;(8)马克思恩格斯的冲突观;(9)达伦多夫的冲突观。
3.应用:(1)合作的社会作用;(2)社会竞争本身的两重性。
(六)、非对称性社会互动
1.识记:(1)暗示;(2)模仿;(3)自发的模仿;(4)自觉的模仿;(5)感染;(6)感染的类型。
2.领会:(1)暗示的特征;(2)孙本文的暗示分类法;(3)罗斯的暗示分类法;(4)塔德的模仿论和模仿律;(5)米勒的“强化理论”;(6)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7)感染在社会互动中的作用。
3.应用:感染的相似性。

第十章  社会角色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学习者应掌握角色的定义,角色的本质,角色丛,角色冲突,职业角色,性别角色,了解先赋性角色,自致性角色,活跃性角色,潜隐性角色,正式角色与非正式角色,角色的社会化,戈夫曼角色扮演理论,米德角色扮演理论,角色创造的三个阶段,性别角色行为的文化研究途径,男女两性角色互换的社会文化因素以及运用角色理论适应在社会急剧变迁中的角色变化。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 角色:社会期望与个人表演
(一)社会角色的本质
(二)社会角色的类型
1、先赋性角色与自致性角色
2、活跃性角色与潜隐性角色
3、正式角色与非正式角色
(三)社会角色的功能
1、角色的互动功能
2、角色的规范功能
3、角色的自我表现功能
第二节  角色的扮演与冲突
(一)角色的扮演
(二)角色的社会化
(三)角色丛与角色冲突
           第三节 社会文化因素对角色的影响与制约
(一)职业角色
(二)性别角色
(三)社会文化变迁与角色适应
三、考核知识点
1、角色:社会期望与个人表演
2、角色的扮演与冲突
3、社会文化因素对角色的影响与制约
四、考核要求
(一)角色:社会期望与个人表演
1.识记:(1)角色;(2)角色的本质。
2.领会:(1)先赋性角色;(2)自致性角色;(3)活跃性角色;(4)潜隐性角色;(5)正式角色;(6)非正式角色。
3.应用:社会角色的功能。
(二)角色的扮演与冲突
1.识记:(1)角色丛;(2)角色冲突。
2.领会 :(1)角色的社会化;(2)戈夫曼角色扮演理论;(3)角色创造的三个阶段;(4)米德角色扮演理论。
3.应用:角色内冲突与角色间冲突。
(三)社会文化因素对角色的影响与制约
1.识记:(1)职业角色;(2)性别角色。
2.领会:(1)性别角色行为的文化研究途径;(2)男女两性角色互换的社会文化因素。
3.应用:文化变迁与角色适应。

第十一章 集群行为与社会运动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学习者应掌握集群行为,集群行为的社会作用,暴乱,骚乱,时尚,流行,时髦,时狂,流言,谣言,社会运动等有关概念和相关理论知识,了解集群行为的性质与特征,集群行为的条件,行动群众,群众类型,表意群众,恐慌及其特征,时尚的心理机制,常态曲线,流言与谣言的性质,流言与谣言的传播过程等相关的理论知识,并能利用这些知识看待与解决实际生活中可能遇到的问题。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 集群行为
(一)集群行为的性质与特征
(二)集群行为的条件
1、环境场所与特定时间
2、失范
3、社会控制机制的解体
4、相对剥夺
5、权力斗争
(三)集群行为的理论
   第二节 群众行为
(一)群众的类型
1、偶合群众
2、常规群众
3、行动群众
4、表意群众
(二)暴乱
(三)骚乱
            第三节 大众行为
(一)时尚与流行
(二)从时髦到时狂:时尚的演变
(三)时尚的传播规律
(四)恐慌及其特征
  第四节  由信息传播影响的集群行为
(一)流言与谣言的性质
(二)如何制止流言与谣言
第五节 社会运动:社会变革的非制度化尝试
(一)从集群行为到社会运动
(二)社会运动阶段
三、考核知识点
1、集群行为
2、群众行为
3、大众行为
4、由信息传播影响的集群行为
5、社会运动:社会变革的非制度化尝试
四、考核目标
(一)集群行为
1.识记:(1)集群行为;(2)集群行为的社会作用。
2.领会:(1)集群行为的性质与特征;(2)集群行为产生的条件。
3.应用:集群行为的理论。
(二)、群众行为
1.识记:(1)暴乱;(2)骚乱。
2.领会:(1)表意群众;(2)行动群众。
3.应用:暴乱与骚乱的比较。
(三)、大众行为
1.识记:(1)时尚;(2)流行;(3)时髦;(4)时狂。
2.领会:(1)恐慌及其特征;(2)时尚的心理机制;(3)常态曲线。
3.应用:(1)时尚的传播规律;(2)时尚的演变。
(四)由信息传播影响的集群行为
1.识记:(1)流言;(2)谣言。
2.领会:(1)流言与谣言的性质;(2)流言与谣言的传播过程。
3.应用:如何制止流言与谣言。
(五)、社会运动:社会变革的非制度化尝试
1.识记:(1)社会运动;(2)从集群行为到社会运动。
2.领会:(1)社会运动的四个阶段;(2)社会运动基本特征。
3.应用:社会运动的阶段。
III、有关说明与实施要求
为了使本大纲的规定在个人自学、社会助学和考试命题中得到贯彻和落实,现对有关问题作如下说明,并提出具体实施要求。
关于考核目标的说明
为使考试内容具体化和考试要求标准化,本大纲在列出考试内容的基础上,对各章节规定了考核目标,包括考核知识点和考核要求。明确考核目标,能够使自学应考者进一步明确考试内容和要求,更有目的地系统地学习教材;使社会助学者能够更全面地有针对性地分层次地进行辅导;使考试命题能够更加明确命题范围,更准确地安排试题的知识能力层次和难易度。
本大纲在考核目标中,按照识记、领会、应用三个层次规定其应达到的能力层次,各能力层次的含义是:
1. 识记:能够了解有关名词、概念、重要论断、知识的含义,并能够正确认识和表述。
2. 领会:在识记的基础上,能够全面把握基本概念、基本原理,能够掌握和分析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的缘由以及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3. 应用:在领会的基础上,能够应用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分析和解决有关的理论和实际问题,或能够应用学习过的多个知识点,综合分析和解决比较复杂的问题。
一、关于自学材料与参考读物
1. 指定教材:《社会心理学》,高建生、牛康编著,福建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2. 参考读物:《社会心理学自学考试辅导指南》。
二、自学方法指导
1、认真阅读和钻研教材
自学应考者应根据本大纲规定的考试内容和考核目标,认真学习《社会心理学》教材,同时应阅读《社会心理学自学考试辅导指南》参考读物。全面系统、准确地把握社会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力求搞清它们的内涵和它们彼此之间的联系。要在理解上下功夫,在理解基础上记忆,切不要死记硬背。
2、把握社会心理学的主题
《社会心理学》是一门应用性质的社会学课程,注重研究社会行为和社会沟通、社会化、社会意识和社会态度,学习时应紧紧围绕着主题进行学习和理解,注意把握考核的目标和要求,从识记、领会和应用三层次上来进行学习。把握各章节之间的有机联系,并加深对各个章节的基本原理的理解。
3、系统学习和重点深入相结合
自觉应考者应在全面系统学习《社会心理学》教材的基础上对重点章节进行深入学习,掌握对学习社会心理学具有关键意义的重要 和重点原理,以便更好地掌握本课程的全部内容。但是,学习中切忌在没有全面系统地学习教材的情况下,单纯孤立地去抓重点,单纯地死记硬背某些辅导书的模拟试题,甚至猜题押题;否则不可能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4、必须十分重视理论联系实际
《社会心理学》是社会工作与管理专业的一门重要课程。社会工作与管理专业十分注重社会实践,《社会心理学》课程就是围绕着社会行为、社会沟通和社会化过程展开的,而社会实践又必须在相关的理论和方法指导下进行。自学应考者应注意在全面系统学习材料的基础上,尽可能地了解和分析社会工作与管理中所遇到的现象和问题,以便更加深刻地领会《社会心理学》教材的内容,提高分析和解决社会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对社会助学者的要求
1、社会助学者应明确本课程的性质与设置要求,根据本大纲规定的考试内容和考核目标,把握指定教材的基本内容,对自学者进行切实有效的辅导,引导他们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避免自学中的各种偏向,体现社会助学的正确导向。
2、要正确处理基本概念、基本知识、基本原理和应用能力的关系,要密切联系当前有关的现实问题,努力引导自学应考者将基础理论知识转化为认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自学应考者的社会学理论水平。
3、正确处理重点和一般的关系。课程内容有重点与一般之分,但考试内容是全面的,分布到各章。社会助学者应该指导自学应考者全面系统地学习《社会心理学》教材,掌握全部考试内容和考核目标。在全面辅导的基础上,突出重点,把重点辅导与兼顾一般有机地结合起来。切不可孤立地抓重点,将自学者引向猜题押题。
四、关于命题考试的若干要求
1、本课程的命题考试,应根据本大纲规定的考试内容和考核目标,
来确定考试范围和考核要求,不要任意扩大或缩小考试范围,提高或降低考核要求。考试命题要覆盖到各章,并适当突出重点章节,体现《社会心理学》课程的基本内容。
2、本课程考试的命题中,对不同能力层次要求的分数比例,一
般为识记占20%,领会占40%,应用占40%。
3、试题要合理安排难度结构。试题难易度分为易、较易、较难、
难四个等级。每份试卷中四种难易度试题的分数比例,一般为易占20%,较易占30%,较难占30%,难占20%。试题的难易度与能力层次不是一个概念,在各能力层次中都会存在不同难易度的问题,切勿混淆。
4、本课程考试试卷采用的题型,一般有: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
题,名词解释、简答题、论述题。各种题型的具体样式可参见本大纲附录。
  附录:题型举例
一、单项选择题
1、最后的印象对人的认知具有重要的影响是指:
A、近因效应 B、首因效应  C、晕轮效应 D、马太效应
2、第一印象也可以称为:
A、近因效应 B、首因效应  C、晕轮效应 D、马太效应
二、多项选择题
1、社会心理学的“被知的我”或“客我”可以分为:
A、自然我 B、社会我  C、精神我 D、物质我 E、纯粹我
2、对他人外表特征的认知包括:
A、仪表的认知 B、行动的认知  C、心理的认知
D、性格的认知  E、表情的认知
三、名词解释
1、素朴心理学
2、归因
四、简答题
1、简述表情认知的内容
2、简述常见的两种因果图式
五、论述题
1、如何看待认知的完形特性?
2、论述对人际关系的认知?

 

网站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本网所提供的相关信息请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②本网转载的文/图等稿件出于非商业性目的,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在两周内来电联系.
最新文章
推荐文章
  • 此栏目下没有推荐文章
  •